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十月中,雨下而为寒气所薄,故凝而为雪。小者未盛之辞。”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,气温持续下降,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,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。
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:“一候虹藏不见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;三候闭塞而成冬。”
此时天阳气上升,地阴气下降,天地不交泰,阴阳不接,故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。天人合一,此时要顺应天时,根据自然的变化调整自我状态,达到养生的目的。

小雪 深藏以养阳
据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......逆之则伤肾。
小雪时节,自然界阳气趋于潜藏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人与天地相应,人体气血由外向里收敛,精、气、神趋向伏藏,机体新陈代谢变慢,此时应顺应自然收养、闭藏之势,所以小雪时期的养生关键也在于“藏”和“温养”。
养生要顺应天时,只有顺应外在的气候变化来调适自身的正气,才能让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。根据气候变化,小雪养生可从“两清一防一补”做起。
小雪 养生禁忌
天冷紧闭门户
在冬季,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外的温度,而忽略了室内的通风和湿度。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,也会引起身体不适,极易发生疾病。
冬季室内保湿,除每日向地上洒些水,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外,也可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,让水慢慢蒸发,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。此外,在居室内养几盆花草或是购买加湿器,也可调节室内湿度,使居室内充满清新空气。
2
早点起对身体好
小雪前后的起居调养切记“养藏”阳气。人们要适当早睡,同时,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,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,最好等太阳升起,阳气生发时再起床,以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
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,这段时间里,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,而不是越早越好。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,到户外活动时,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。

3
秋冬必进补 多吃有益
1.进补需分寒热
冬进补是民间固有观念。事实上,小雪之后的饮食需要区分寒热。脸红血热及脸绛色血粘稠的人不宜吃温补食物;血热的人应吃偏凉性食物,血粘稠的人应吃平性食物。
腰背寒凉为肾阳虚,四肢寒凉为肝阳虚,肝肾阳虚且血不热不稠者,可适当吃温补食物;肝肾阳虚且有饮酒习惯的人可适量饮酒,喝白酒、黄酒应加热。天冷时喝凉酒会伤血。
2.日常注意饮食清淡
日常饮食一旦不当,就会导致疾病和人体早衰,更会使体质变差。尤其是本身情绪就容易抑郁者,更应该注意饮食调养。
人体的脾脏本身就是最怕思虑过重的脏器,忧思过重再加上饮食摄取不当,这样会非常伤脾。因此,建议情绪容易抑郁者平时一定要吃些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山楂、西红柿、红心萝卜、黑木耳等,同时也要适当吃些核桃、黑芝麻等能增强体质、益气补血的食物。

4
抗寒饮食首选火锅
冬天天气变得干燥,不少人会出现口干、皮肤干燥的症状,选择清淡的饮食有助于应对干燥。
冬季因为气温比较低,所以很多人会喜欢吃火锅等燥热的食物去补充身体需要的能量。但是人体常因室内供暖、穿得严实,内热散不出去而上火,所以肉食不宜大量,荤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:5,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。适时的吃一些清凉的小吃也是不错的冬季膳食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