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,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。
古书《二十四节气解》中说:“大暑,乃炎热之极也。”自入夏以来,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,热量不断积累,到大暑期间,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,所以大暑最为炎热。
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、最炎热、雷阵雨较多的时候,湿、热、闷相互交杂,让很多人感觉湿漉漉,周身不舒服,容易引发中暑等病。所以在大暑时节,我们更要做好健康养护。
谨防中暑
大暑时节,气候炎热,酷暑多雨,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。
暑气逼人,心气易于亏耗,尤其老人、儿童、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,而导致疰夏、中暑等病。
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、头昏、心悸、胸闷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大量出汗、四肢麻木、口渴、恶心等症状时,多为中暑先兆。
一旦出现上述症状,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,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、西瓜汁、酸梅汤等。
因此,大暑时节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防暑工作。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,出门时避开烈日,同时要适当补充水分,以感身心舒适为宜。
注意开窗透气
夏天虽然可能出现37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但是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在35℃以下,所以26℃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比较合适的。
一般开空调两三个小时后应该开窗透透气,大约半个小时左右。总之,气温应该维持在合理适度范围之内,既不能温度过高,否则容易导致中暑、热射病等,也不能温度过低,防止患肠胃、感冒、寒湿泄泻等疾病。
防止受凉
夏季睡觉时最好穿上睡衣,不仅吸汗,同时还可以防止受凉。
虽然人体皮肤上的温度会不断变化以保持恒温,但腹部和胸部的皮肤温度几乎固定不变。即使是热得难以入睡的晚上,也常有不少人因受凉而发生腹痛、腹泻或其他肠胃、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疾病。
晚上睡觉时一定不要袒露胸背,实在太热时也要护好腹部,以免“风邪”入内,祸及脏腑。
饮食宜清热解暑
盛夏阳热下降,氤氲熏蒸,水气上腾,湿气充斥,故在此季节,受湿邪侵入者较多。在中医学中,湿为阴邪,其性趋下,重浊粘滞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。
中医认为生冷食物、冰品或凉性蔬果,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,不易无限量食用。大暑时饮食应以清为补,宜补气清暑,宜健脾养胃,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,并适当食用姜、葱、蒜、醋,既能杀菌防病,又能健脾开胃。
可多食绿豆、百合、黄瓜、豆芽、冬菇、紫菜、西瓜、番茄、赤小豆、薏米、南瓜等食物,同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。
注意“避湿”
大暑前后温度达到一年中的顶峰,其闷热程度也达到顶峰,中医认为此时是湿气最重的时候,人们非常容易受湿热邪毒侵袭,所以此时养生还要注意“避湿”。
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饮食油腻、缺乏运动。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、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,但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,久而久之,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,引发一系列的病症。
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,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,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
尽量不要住地下室(潮气重),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。空气中水分会下降,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。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。
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,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,让空气带走湿气。地板湿了,立即拖干,免得湿气滞留。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,可以打开风扇、空调,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。
大暑防病
儿童防脾胃病
从中医角度看,儿童为"纯阳"之体,患病多表现为实证、热证,这就是儿童喜欢吃凉的原因。但是,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,脏腑功能还不健全。
孩子过食冷饮,其胃肠道经常被饮料占满,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,局部血液循环减慢,血流量减少,从而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。时间一久,还可导致孩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。
中青年要防过劳症
夏天出汗多,消耗大。天热又影响食欲,再加上睡觉晚,起得早,而工作却没有减量,该加班的加班,该熬夜的熬夜,经常超负荷地工作。总之身体损耗大,而营养、睡眠不足,损大于补。所以,中青年人要防过劳症。